没错,烧钱教育害处大,可问题是你肯戒么
1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师大附小,硬件软件设施都不错的学校。班里有45个孩子,卷面满分100分,每次班级考试平均分都是90分以上。
如果不问班级平均分,每次在女儿拿回的试卷上签名,我都很欣慰:不错啊,上游成绩!但每次听她说了班级平均分后,我不淡定了:这算什么?每次都是在平均分数线上徘徊,甚至还扯班级平均分后腿!这叫妥妥地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啊!和老公商量后决定:必须补课!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
我相信和我有一样经历的家长们不在少数。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爸妈们,舍得给孩子在教育上投资——说投资还不太准确,说烧钱更形象一点:各种名目的补习班、才艺班、特长班,周末、寒暑假的全托班,花费不菲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冬令营等,月薪3万还真打不住。
“这钱不花,心里不踏实,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花了,多少钱也不是个头,还要有个全职陪读的看顾着。”
每年寒暑假,媒体上图文并茂、连篇累牍地报道孩子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护阿姨的陪同下,疲于奔命地奔赴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尤其像山东、湖北、浙江、四川等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在孩子教育上,家长们绷紧了脑子里的弦:
大家都上培训班,我家孩子不上的话,吊车尾了吧?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生活压力大,孩子成绩占不到好名次,没什么突出才能,将来肯定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什么钱……
一联想起来,仿佛马上就能预见十多年后孩子悲催失败的人生。这还了得?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所有人都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在凝聚了他十几年研究心血的《青少年抗焦虑手册》一书中,谈及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来源时提到:
焦虑的形成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每天,我们会从媒体、学校、同事和同学那里接收到许多令人担忧的消息,内容五花八门,从恐怖事件到明星的八卦和各种疾病报道。难怪我们需要时刻将自己的预警系统设置为高度戒备状态……但这套系统要能够区分现实的和虚幻的烦恼,否则就是添乱,而不是帮助我们。
对于家长们烧钱式教育这一现象的危害,舆论上取得普遍共同认知,然而摆事实、讲道理,再怎么入骨三分、触目惊心,家长们还是会继续超负荷地去烧钱——因为竞争的激烈、生存的压力,我们所处的时代适用的是丛林狼法则:谁能从群体中胜出,谁才能占有有限的资源。
丛林狼法则表现在教育上,则是集体功利性教育的焦虑:人们普遍放大了未来竞争的残酷,提前预演了丛林大战,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烦恼,以透支财力、孩子的精力,扼杀孩子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展开了这一场没有赢家的教育军备赛。
2孩子说:好累,我想跳楼!
教改以后,小学生们放学时间是下午3:30,一些孩子如果再加上要经过选拔、面试才能上的特长班,最多也是下午5:00下课。
然而这些都不算完,城市里的家庭如果没有一位全职陪读的家庭成员照顾孩子接送,那么就必须给孩子报托管班、课后补习班:一来上班族的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来接送;二来,放学早了,但各科作业可不少,孩子每天放学最少得花上两个小时完成作业。随后就是奔赴于各个补习班和才艺班之间。
一位刚满十岁,上全托班的孩子,她几乎从每天7:00起床到晚上10:00上床,要么学习,要么在奔赴学习的路上,完全没有周末节假日。有一次,这个孩子对另一位只在周末要上才艺班的孩子说:“我真羡慕你,只上两个课外班,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像你爸妈一样呢?好累啊,真想跳楼……”
去年的时候,北大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生的一篇名为《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三败俱伤,我们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的报告又被各大媒体平台翻炒出来,热炖了一回。其中就专门讲到孩子压力过大,自杀率升高,一些重点抓升学率的中学不得不在教室窗户和走廊阳台上焊上铁栅栏——以防冷不丁就有学生跳下去!当然,这篇文章没过几天就河蟹了。这里我摘取其中一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为什么那位暑假给孩子补课月花3万5的妈妈都买不到心安?她的原话是“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而这恰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群体焦虑。
中国抗挫力训练总设计师、畅销书《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蓝博士曾说“孩子的心理问题,90%出在家长身上。”
丛林狼法则适用于整个社会层面,5%的人占有95%的资源,而马太效应又确保了这种资源分配比下的阶层金字塔结构的稳固。
在现实生活中,阶层壁垒固化,金字塔层级向上通道的阻塞,导致了小康阶层的群体焦虑——最直接的表现是,他们故意绕道避开现实中自己面对的竞争压力,而将胜出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寄托在未来的社会丛林竞争中去。
这也是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所提及的无法区分现实和虚幻状态下的高度戒备预警系统,反映到社会群体表象里,则是当下我们正在热议的“烧钱式教育”。
3明知有毒却戒不掉——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
7月底爆出的那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引发大家热议至今,从而成为朋友圈的新宠。
总体说来,大家的议论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同感,养孩子难,给孩子好的教育更难;另一种观点则是“与其说是在抱怨,不如说是在炫富”。
深有同感的人,必定是那些各种培训班的稳定客户,甚至是全职陪读家长。而那些说是在炫富的人,更有可能是真的没有到要为孩子教育烧钱的人生阶段。
从社会层面分析也好,从心理层面分析也罢,大家有志一同地认可了烧钱式教育的危害。然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一轮舆论热议并不能改变什么——该给孩子报的培训班一个都不能少,该增长眼界的夏令营、冬令营、出国游也必不可少。
所以很有可能是媒体多了吸睛吸金的话题,人们多了茶前饭后的谈资,然并卵。
为什么?
不可否认,普及教育在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层面上居功至伟。然而大多数人却看不到这样一个核心本质
教育=精英
从人类有阶级文明以来,教育一直是精英层把持的特权和专利。普通民众很少有能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即使有,那也是举全家之力而供奉之——即使也因此进入权力层,也被称为根基浅薄的寒门庶族。所以,因为教育资源的垄断和稀缺,新中国以前没有关于教育投资的利弊争议,贩夫走卒都晓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可今时今日却不同,全民普及义务教育,80后、90后大学生比例从十多年前就已经达到50%,此后逐年扩招,又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普通家庭也供得起孩子大学花销,到如今,90后上大学的比例都到了80%以上。
教育的普及,固然给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然而丛林狼法则注定了社会资源分配仍然是竞争淘汰制。
那么当大家都处在一个人为造成的教育公平局面下,博弈心理就此产生:只有投入更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精英教育,才有可能胜出。
这也是造成了当下教育减负,孩子越减负担越大的深层次原因。
在整个社会层面都在参与教育博弈的前提下,想让大家停止“烧钱式”教育,根本就不现实。
从人类文明的进化来看,精英教育是处在绝对主导权地位的。与其寄希望于大家不上培训,不补课,还不如做好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育市场的监督和规范。真正让课后教育成为精英教育名副其实的阵地。
猜你想读
《青少年抗焦虑手册》[美]克里斯托弗·威拉德著,吴伊兰(ElaineWu)、黄小玉译,海蓝博士审校。
这是一本为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焦虑问题的孩子及其家长提供的,在家、学校以及任何地方都能随学随用、战胜焦虑的心理自助实用手册。
在评论区留言
「说说你是否面对这种焦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