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励志感悟句子_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自律给我自由——这句广告语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相信自律能让我们更合理地掌控自己,从而实现自由。
那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自律呢?不拖延,少熬夜,多锻炼,按时吃饭,这就称得上自律吗?
陈果老师在《好的孤独》中,结合10年教学心得,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怎样的自律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节选自陈果《好的孤独》,有删改。原标题“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
①道德即自律,自律才自由
马克思说,道德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也就是说道德即自律。
若道德意味着自律,何以可能导向自由?而总让我们觉得不自由的自律,又何以能成全自由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只需回答另一个疑问:一个有德之人为什么要自律?
有德之人,说到底就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们为可为之事,誓死不为不可为之事——行合乎情理之事,做有情有义之人——这就是一个有德之人、一个君子的精神自律,如此他才能长久心安。
所以道德需要自律,这样的自律使人心灵舒展,使人精神自由,使人更看得上自己这个人。
这与我们平常认为的自由有着极大的不同。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由想象为一种近乎绝对的无拘无束,或是应有尽有的丰富,或是为所欲为的放纵,或是肆无忌惮的言行。
其实不然,所谓为所欲为,就是为“欲”之所为,也就是做我们的欲望要我们做的事。不是我们在主宰或支配自己的欲望,相反,倒是欲望在主宰和支配我们。
我们以为只有当一个人成为其他人的奴隶时,他才失去了自由;事实上,当我们沦为自己欲望的奴隶时,我们同样也失去了自由。
②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其实很多时候,自律比放纵更自由。
为了说明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结论,我在脑海里构想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场景:
如果生活窘迫的我们面对两个选择,要么继续饱受饥寒;要么接受他人为我们提供的另一种锦衣玉食的生活,条件是为他陷害一个无辜的人,使之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我们会怎么选择?
毫无疑问,这两种选择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但即使如此,我仍然相信在慎重的权衡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前者。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
当我们选择了前者,其实我们是选择了对自己的欲望加以节制,也即自律。
比起饥寒交迫的皮肉之苦,我们更无法忍受自己良心的卑污;比起贫穷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我们觉得良心不安、睡难安枕是更大的不自由。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不可能达到绝对自由。有一些自由,作为人类,永不可得,比如长生不老。
同时,我们还注定了要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限制,比如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不再来,有时我们把这样的无可奈何又不可抗拒的限制称为命运。
还有些约束,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得不承受的,比如法律。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其实我们每天都身处于约束之中,我们从未享受过也终不会享受到所谓的完全的自由。
所以,从人的一生来看,“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谓的自由,不是跳脱于所有枷锁之外的轻盈无碍,而只是戴着枷锁尽情舞蹈。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③自律:通往内心清明安和的必经之路
每个人都在追求欢乐而自由的生活,只是标准、尺度各不相同。
一个有德之人之所以舍名利而取良心,面对名利诱惑保持自律,绝不是因为他无知于财富权势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品尝过“做一个好人”的幸福滋味。
为了能继续自由地品尝这种无比清新而欢乐的味道,他甘愿放弃弱水三千,只取这淡泊一瓢。
他的欢乐和自由基于他自己的良心完整无缺陷,基于他自问清清白白的人格未受磨损。正因为如此,他才根据良知为自己划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认真恪守、始终坚持。
他的标准与尺度对于世人而言很多时候显得太过孤绝而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世人常常不理解他的执着,偶尔还会哀叹他错过了太多、失去得太不值,而他却自有其道理、自有其无可名状之欢乐、自有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内在酣畅。
在此,我们或许理清了这样一对关系——道德与自由:道德不是人性的捆绑,良知也不剥削人的自由,相反,人是被自己无度的欲望所束缚,是在欲壑难填的焦躁不安中丧失了自由。励志频道
当一个人遵从自己的良心明确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自律,自动放弃了一些世人趋之若鹜的浓艳芬华,他没有舍弃自由,恰是他选择和维护了他心向往之的那种自由。
他的自律不是为道德做出的牺牲,而是通达他内心的清明安和的必经之路;他的欢乐不在于是否成为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而在于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于每一个他去过的地方是否比他去之前更美。